新闻动态

1969年国家秘密维修天安门,周总理特别指示:国徽必须挂正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97
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对咱们中国人来说,天安门有着很特别的意义。

这个地方不光是从明朝起就有的、充满历史感的城楼,还是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个庄严的开国大典举办地。

1969年冬天的时候,大家常去的天安门,突然间被遮得严严实实,里面啥也瞧不见了。

众人七嘴八舌,都觉得政府可能又要整修一次天安门了。

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,天安门这次“不见”后,到了第二年4月再出现时,竟然变得全新亮丽。

这段时间里,天安门居然被完完整整地重新建了一遍!

那么,大家可能会好奇,这次中央为啥要拆掉天安门城楼的一部分再重建呢?还有啊,在重建的时候,他们又碰到了啥难题呢?

【岌岌可危,中央下达重建命令】

书上说,天安门最早的名字是承天门,它建于明朝永乐18年,也就是1420年。它之所以叫承天门,是因为它是照着南京的承天门建的。

但在明朝的1457年7月,也就是天顺年间,承天门不幸遭遇火灾,城楼被大火烧毁了。后来到了1465年,明宪宗又重新修建了这座门。

后来,当顺治皇帝打进中原时,承天门又一次不幸在战火中被烧毁了。

第二年,顺治皇帝再次下命令要重建承天门。过了6年,重建好的承天门就改名叫天安门了,这个名字一直用到现在。

以前,天安门是皇帝专属的地方,普通人不能随便进出。

1949年10月1日,这天在这里隆重举行了开国大典,毛主席站在城楼上,郑重其事地向全世界宣告:“今天,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!”

全国人民一听到这声音,立刻就兴奋不已,热闹非凡。从此,天安门这个地方,不再只是皇帝家的城墙,它对新中国来说,有了特别且全新的意义。

但到了现在,天安门已没最初那么结实了,经过这么多年风吹雨打和战乱,虽然外表看起来还行,可里面其实已经坏得不成样子了。

天安门城楼是中央领导常去的地方,很多重要典礼也都在那儿举办,所以管理处的领导对这事儿一直很上心,也挺担心的。

其实在举办开国大典前,中央已经对天安门外面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维修,比如重新刷了油漆,还清理掉了杂草和垃圾之类的。

不过,由于里面修缮起来挺麻烦的,而且开国大典的时间又很赶,所以就只弄到了这个程度。

1952年,中央再次查看了天安门,然后把那些坏了的门窗,还有被雨水泡烂了的木头零件都给换新的了。

不过,天安门真正的问题是出在里边的结构上,连城楼的主要部分都已经往下沉了,所以光是换些木头零件和门窗是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。

之后,北京市多次向中央提出申请,想着能再次修缮天安门,但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收到明确的答复。

1966年,河北那边发生了一场地震,这事儿才有了新的进展。

那一年,河北遭遇了一场7.2级的大地震,连北京都能感觉到震动。天安门城楼也在这次地震中,又一次遭受了损坏。

1968年的时候,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团队再次对天安门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仔细检查,他们发现,天安门的木头架子坏得很厉害。大厅中间的两根大金柱,一根从里面全烂了,另一根也烂掉了一大半。更重要的是,支撑着屋顶的8根大梁,竟然有6根都断了。

很明显,光靠那点小打小闹的修补是撑不下去的。

所以,相关人员专门给中央送去了这次检查的报告和十多张城楼的照片,还给出了三个解决办法。

这三个方案到底都是啥呀?

第一种方法呢,就是简单地用木头把坏掉的地方修好,这样做既快捷又便宜,不过安全问题可就多了不少。

另一种办法是,把门楼拆掉,然后在红墙基座下面加上一层钢筋混凝土来加固,这样做虽然多花点时间,但比起第一种方法会更结实可靠。

第三种办法更干脆,就是直接拆掉重来,建一个用钢筋混凝土做的、非常结实的新城门。

中央领导看了这些报告和方案,马上就明白了问题的厉害,不光点头答应要重新修建,还挑了个最花时间、花力气、花钱,但修得最彻底的那种方法,也就是第三种方案。

获得了中央领导的同意后,北京原本计划在1968年国庆节过后就动工,但没想到那时候出了一点岔子。

尽管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的木材质量上乘,可工人们发现这些木头太重了,搬不动,所以最后还是得从国外买木材回来。

可是那时候这些木头很难买到,使得重要的地方没材料可用,所以重修的工作就拖到了1969年国庆节之后才继续。

【做好拆除工作,准备开始重建】

重修工程开始后,经过周总理的同意,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就组织了一个“天安门城楼重建小组”,这个小组里有解放军总参、北京卫戍区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部门的人参加。

天安门城楼结构特别复杂,建造起来比普通工程难多了,所以这项工程交给谁来干就成了个大问题。

那时候,有些人建议说,干脆让外国人来做这个工程,大概要花上两到五年时间来完成。

对于这样的建议,周总理果断地说,我们不能一味追捧外国,最终还是决定把这项工程交给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来完成。

那时候,中国处在挺复杂的国际环境里,天安门又具有很特别的象征作用,因此中央决定对重建的事儿保密不说。

但有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,天安门城楼又长又大,有66米长,37米宽,高度更是达到了32米。要是想全面翻修这座城楼,动静肯定小不了,那要怎么才能保证不泄露消息呢?

首先,工程师们打算把这个大家伙严严实实地盖住。但要把这么个大块头遮住可不容易,要是按照老办法,得用钢管搭架子,中间得折腾上整整一个月。

但是,修复天安门的事儿火烧眉毛,一个月时间实在等不起啊。

于是,架子工们想了个新办法,他们把多根杉篙捆在一起,接好之后,又用苇席搭了个顶棚。这样,天安门就被他们严严实实地遮起来了,而且只花了八天时间就完成了。

棚子建好了以后,关键是要管好自己的嘴巴。不论是周边的邻居,还是干活的家人,都不能让他们知道这个秘密。

开工以后,别说北京市民没察觉,就连中山公园和民族文化宫那些离得不远的工作人员,也都没发现天安门在进行大改造,都以为只是在进行些日常的修补工作呢。

冬天一到,北京的天冷得特别厉害。不光工人们冷得直哆嗦,就连新拌的水泥也很快就冻上了。

这个问题得赶紧解决,所以施工队就在中山公园专门给他们建了个锅炉房(那时候中山公园还没对外开放),还在里面装上了水管。这样一来,棚里马上暖和多了,工人们工作起来也顺手多了。

其实,在工程动手之前,中央就已经安排人去做“做模型”的活儿了。这个做模型,简单说就是把建筑按原样缩小,这样一来,就能提前看出未来建筑里面的样子和一些小地方的设计。

为了做天安门的小模型,找了六七个木工师傅来负责这件大事。他们分好了工,三个人负责量原来地方的大小,记下来再画成图,剩下的师傅就照着这些数据和图,动手做出这个缩小版的天安门。

其实在重建那会儿,拆的时候也挺费劲的。他们每拆下一个木结构零件,就得赶紧画个草图,标上号,还得拍张照片记录下来。

接下来,咱们得照着图纸把新零件做出来,再拼到一起。因为这个拆装的活儿挺棘手,得下不少功夫和心思才行。

这个工程的规模之大,真是让人想都不敢想。就说那64根大柱子吧,每根都重达三百多吨,而且全都是用的顶好的金丝楠木。

当大家正在西边忙着拆卸时,突然有个工人大声喊了起来:“发现炮弹啦!”

那个工人正卖力地挖着,突然间,锄头碰到硬物发出了金属碰撞的声音。他心里纳闷,赶紧把东西挖了出来,一看,竟然是一枚满身铜锈的完整炮弹。

那时候,大伙儿一听到这个消息,都急着赶来看热闹。有懂行的专家赶到了,仔细一瞧,炮弹上刻着英文“大不列颠军械制造所”,确认这是八国联军攻打中国时用的炮弹。

但这样一来就说不通了,这炮弹这么完整,不像是轰炸后留下的。就算是哑弹没炸,至少弹壳也该有些破损才对。

这颗炮弹是不是有人故意放那儿的?到底是谁干的呢,这么做的用意何在?

这事儿挺难查清楚的,因为根据手头有的资料,咱们只能晓得在清朝顺治8年的时候,天安门是重新建过一次的。

但这个时间和八国联军那会儿根本对不上号。说到国民党政府时期修的,也不对,那这颗炮弹到底是怎么放在那里的呢?

奇怪的是,在天安门被完全拆掉前,大家竟然在城楼里面找到了七颗一模一样的炮弹。因为得保密,这事当时没让外面知道,那些炮弹也都被悄悄运到了别的地方。

至于那炮弹到底是从哪儿来的,我们不清楚,但这事确实是西方列强又一次侵略我国的铁证。

总之,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,拆除工作总算是搞完了,接下来,就要正式开始重建了。

【艰难而见众智的重建过程】

天安门的主要建筑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,上面一层有大殿和屋顶,下面一层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城台,这样组合起来,就形成了雄伟壮观的天安门。

天安门的城楼全部是用木头建的,大殿屋顶翘起的檐角下面,密密麻麻但排列得整整齐齐的是那些斗拱和梁枋。

斗拱是我国建筑中很有特色但又很难做的一种构件。它是由像斗一样的木块和弯曲的横木结合起来的,有着翘起、昂首和弯曲等形状。因为这种工艺做起来很复杂,所以在民间一般不太常见。

除了斗拱,城楼里还有好多让工程师们头疼的技术难关。但工程师们很有办法,把这些难题都逐个攻克了。

这里面,最重要的是木结构的搭建。你知道吗,天安门城楼用的是严丝合缝的榫卯连接,“斗、拱、梁、柱”这些部件不是靠钉子固定,而是靠榫卯紧紧扣在一起。

这种木结构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,多得数不清,所以不能等到把它们都拆下来以后,再进行复制和安装。

但工作人员早就想到了这一点,他们照着之前做的小模型,一年前就把那些木结构零件组装好备用了。

新盖的建筑很看重天安门原来的设计,外形、大小和里面的结构布局,都大体上保持原样没变。

同时,这座新建筑既保留了旧元素又加入了新设计,它的抗震能力已经增强到了九级。

木工干完活后,接下来就该上色画画了,这些画龙绣凤的活儿都得经过1麻5灰总共13道精细的工序。

菱花格扇做起来很复杂,所以全靠手工做不出来。不过,师傅们经过多次尝试,最后还是成功做出了专门加工菱花格扇的机器。

贴金箔的时候,大家得拿夹子一个个把金箔夹好。要知道,每半平米的金箔就得用上1克黄金,等城楼修完一看,竟然用了六公斤的黄金,从这就能瞧出城楼有多壮观了。

当时有人建议把老檐和小檐下面的木头斗拱换成玻璃钢的,但这让工程指挥部感到很纠结。周总理知道后,决定还是保持原来的木斗拱样式不变。

快完工时有个重要环节,那就是挂上国徽。这个国徽是北京雕刻厂做的,直径有1.7米大,重到得八个人一起抬才行。

国徽挂哪儿可有大学问,得严格按照规矩来,得跟北京的中轴线对齐,一点都不能歪。

那怎样才能确保不出错呢?周总理特别关心这事儿,他认真地说:“天安门代表着马列主义,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会盯着我们的国徽看。要是国徽挂歪了,人家会笑话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,连国徽都挂不好。所以,得找个靠谱又细心的人来把这道关。”

最后,中央选中了北京五建的姚来泉师傅。

姚来泉师傅是个手艺高超的八级木工,他和天安门很早就有很深的渊源。

以前天安门举办国庆游行时,他的任务是制作彩车模型。到了1969年国庆二十周年纪念,他设计的“祖国山河一片红”彩车模型特别受欢迎,这个模型车的图案甚至还印在了邮票、日历和香烟盒子上。

在挂上去之前,姚来泉留意到国徽背面写着抬它的八个人的名字和日期。领导看到后指出:国徽得干干净净,不能留一点痕迹。

为了让领导满意,姚来泉很用心地拿起细砂纸,一点点地把铅笔字磨掉,最终通过了检查。

挂的时候,姚来泉和技术人员用上了个很重要的工具,叫经纬仪。他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面的那条直线上,把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,看看经纬仪里的线跟国徽中间的线是不是对齐。

要是没对准,对方就会挥动两面黄旗示意。姚来泉根据这个信号不停地调整,忙了一整个下午,终于把国徽挂到了恰当的位置。

天安门的设计方案特别考虑了毛主席检阅的需要,原本毛主席打算从正中位置检阅,需要走过城楼前廊下的三级台阶。所以,这个设计方案就打算把前廊的地面坡度弄大一些,再把地面垫高一些,这样一来,原本的三级台阶就变成了一级台阶。

但后来,大家觉得那样还是不太方便,所以就把前面的廊台挪到了女儿墙的扶手旁边,这样一来,台阶就没了。

另外,天安门城楼以前照明也不行,以前的灯不够亮,导致毛主席接见革命群众和外宾的全场面貌看不清楚。

说到这事儿,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也提议,咱们得把照明设备升级一下,换上碘钨灯,这样一来,毛主席的英姿就能展现得更出彩了。

想让记者顺利拍照,那就得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。可问题是,天安门城台前的栏杆和检阅栏杆之间只有50厘米宽,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比例肯定不对劲,加上记者能挪动的地方也特小。

所以想了想,我们决定把女儿墙的厚度从50厘米降到30厘米,这样一来,女儿墙和扶手之间就能多出一些地方了。

除了能让拍照变得更方便,当时的设计方案里还有些小细节,能看出设计者的政治担当。就像毛主席的休息室,里面装的是日光灯,但这种灯容易有安全隐患和使用上的问题。

技术人员考虑再三,还是觉得选小花灯比较保险。大厅里呢,原来电线乱得像一团麻,现在计划把它们都藏起来,改成暗线。

这些防护措施和设计都比以前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,所以,这次天安门的重建工程,并非只是简单地把城楼拆掉重建,而是从基础到各个细微之处都确保了领导人的安全。

这么多精细巧妙的设计能得以实现,多亏了众多工程人员的共同努力。据说,总共有来自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216家单位加入,施工最忙的时候,工地上有超过2700人在干活。正因为这样,工程不仅进度飞快,而且质量上乘,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中央布置的任务。

1970年4月,天安门重建的大工程总算是顺顺利利地搞完了。

除了底座没动,只是在上面加了点水泥和砖块,这次重建可以说是从头到尾都翻新了。而且这次重建保密工作做得特别到位,等罩棚一拆掉,所有瞧见的人都惊讶得不行。

真没想到,天安门广场现在变得如此耳目一新!

另外,天安门看起来像是长高了不少。确实,经过修缮,它比原先整整高了87厘米呢。

因为地基之前塌陷过,所以天安门变矮了不少。不过,工作人员把斗拱做得更大了些,天安门就又恢复了原来的高度。

重建天安门后,政府还是很重视它,差不多每隔几年就会修修补补一下,对照明、抗震这些方面再进行一些改进和加强。

直到现在,天安门在政府精心保护下仍然光彩夺目,它是新中国的标志,在中国人心里有着极其神圣的地位。

责任编辑:林画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